资讯中心 网上商城 分类广告 网上订报 网址大全 论坛交流
| 网站首页 | 资讯中心 | 传媒人物 | 活动策划 | 特别关注 | 网上商城 | 网址大全 | 广告样版 | 论坛交流 | 在线留言 | 关于我们 |
| 网上广告 | 网上订报 | 直递广告 | 报刊广告 | 分类广告 | 注销公告 | 减资公告 | 清算公告 | 公司挂失 | 个人证件 | 客服中心 |
资 讯 搜 索
请输入查询的关键词:


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
图 片 信 息
热 点 信 息


Web2.0生死劫:Blog东方洗礼 视频同门相残
发布时间: 2006-12-31 23:54:58 被阅览数: 4400 次 来源: 计算机世界
文字 〖 自动滚屏(右键暂停)
 

视频分享同门相残

    与网络日志的Blog模式比较类似,Web2.0新涌现的视频分享VideoShare模式在诞生初期也几乎毫无技术可言,盈利模式杳无踪迹,而且还要经受网络带宽的考验。

    “YouTube每个月的流量是1亿次的点播、100G的带宽。如果给网通和电信交带宽钱一个月要多少?2000万元!” 国内做视频搜索的影立驰最近也推出了TVix.cn视频分享平台,但影立驰总裁吴波向记者承认,中国不可能出现第二个YouTube,广告收入付带宽月租费都不够。

    据分析人士预测,新浪的带宽是15G,但提供视频服务的带宽至少是文字浏览的100倍。假如新浪在名人博客之后考虑添加视频分享这种Web2.0服务,满足目前数千万新浪网民的点播需求,新浪每个月的开支不少于3亿元。显然国内的门户网站不具备这样的实力,新涌现出来的150多家视频分享网站也只能赔本赚吆喝。

    视频分享与网络日志相比还有一个致命的瓶颈——内容同质化。据记者调查,国内几十家视频网站因为缺乏相应的人气和视频上传率,只能把有限的一部分短片互相拷贝,缺乏新意和持续竞争力。

    目前YouTube每天保持有近万部短片上传,占据了全球约七成市场,即使微软和Yahoo等后来者杀入视频分享领域,也落得“粥少僧多”的窘境。加上绝大多数网民上传的视频质量不高,缺乏影视娱乐界明星的捧场,广告商和风险投资人士对此都兴致不高。

    显然单一的视频分享服务不能形成规模化的网站矩阵,目前视频搜索技术也遇到了很大的技术瓶颈,所以不管是150个网站还是更多的同类视频网站,都不足以与YouTube竞争。在Google以16.5亿美元把YouTube招至麾下之后,很多人需要考虑的是,在Google的阴影下如何生存?这个问题近两年已经让微软和Yahoo寝食难安。

    常言道,王者入局,宵小散去。即便是勇士大侠,没有倚天剑或屠龙刀,也过不得这个江湖。扯下Web2.0的皮,视频分享不过是做成Flash等网络格式的视频点播,这一点和“博客只是一个网页”如出一辙。

    也许有一天P2P技术可以解决网络视频带宽的瓶颈,只可惜这种带有网络发展趋势的Web2.0应用模式,在技术尚未成熟、价值尚未凸显之前已经被互联网巨鳄吞下,剩下的网站估计大多数都经不起同门相残而渐渐夭折。

Web2.0正走入迷途

    虽然Web2.0并不是技术标准,也不是固定的某个网站所提倡的模式,但已经加入和正准备加入Web2.0队伍的网站现在肯定非常困惑。单个Web2.0创意能否真正吸引千万网民来浏览?假如数千万网民都来看热闹,AJAX技术构建的Web2.0网站能否支撑?运作模式成型之后,商业模式从何而来?

    毋庸置疑,学习Google是一条捷径,因为创始人佩奇和布林的草根创业神话可以作为参考。但是,Google从不去Web2.0处“报到”,除了天才工程师的创新,更多的是闪电式的并购,幼小的Web2.0互联网公司只得对其退避三舍。一方面是因为Google崛起的基础是雄厚的网络技术,另一方面是Google上市后聚敛了上千亿美元的资金,几乎无人能敌。

    如果Google涉足某种互联网新应用,Web2.0是否该选择放弃?在线日历分享领域的“Kiko之死”也许就是一个佐证。其创始人2006年3月最终选择停止研发并在eBay上销售软件源代码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Google Calendar截图的泄漏,所有人都立刻意识到Google将进入在线日历分享市场,推出新的网络服务。

    在图片、日志、视频等Information分享之外,社会关系网络服务(简称SNS)模式的发展似乎也已经“面目全非”。SNS提倡的“六度理论”已经几乎没人去遵守,加入SNS网站的人群也由商务人士变成了20岁上下的年轻时尚人士。

    在美国,MySpace尚未呈现垄断趋势之前,默多克领导的新闻集团就以5.8亿美元收入囊中。在韩国,Cyworld凭借部落和圈子的文化,占据了绝大多数青年人的虚拟空间。真正的SNS似乎只有德国的openBC仍在苦心经营,目前已经支持16种语言版本并聚集了150万商务白领人群。而在中国,众多SNS网站诞生之初就充斥着色情图片和视频裸聊等违法网络行径。

    从国内外Web2.0网站的发展来看,美国是技术驱动最明显的市场之一,Flickr、Blogger、YouTube和MySapce等Web2.0模式最成型的网站已经可以代表各种模式的最高阶段,但结局都是被互联网巨头和大财团收购。中国市场更加侧重复制硅谷模式,然后互相炒作概念骗取风险投资的注资,结局自然不妙。

    笔者相信Web2.0目前正走入迷途。一方面,技术积累和应用创新需要时间和实践,并非一蹴而就; 另一方面,Web2.0的模式是否该被应用于商业领域?Web2.0网站的商业模式除了在线广告能否有突破?也许惟一的出路就是被大公司所收购,而实际上目前很多人就是冲着卖钱才办网站的。

    Web2.0并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地,太多人耕耘就成了沙漠。Web2.0创业的浪潮太高就会有泡沫,破灭恐怕也是迟早的事情。

评论:Web2.0请和商业化保持距离

    Web2.0这一路走得实在坎坷,以至于我都不忍心再给新诞生的Web2.0模式戴上“商业化”的金刚圈,说不准哪天风险投资一念紧箍咒它就消失了。作为一个网民,我更希望Web2.0会走上艺术化的道路,“商业化”这种字眼,请离Web2.0远点!

    如果Web2.0要标榜“互动”,那么身边的人都跑过来打招呼,你不觉得别扭吗?如果Web2.0要提倡“分享”,那么把自己的东西和所有人共用,你不觉得恶心吗?写点心情感悟、发点生活照片给为数不多的死党密友看看不是更好?商业化不是万金油,太商业化运作的东西往往显得很俗气。

    国内有一部分网友喜欢自欺欺人,以为中国的互联网和世界是同步的,硅谷诞生的新模式一个礼拜之后国内就会出现。但是拷贝和创意是两个层次的概念,能给你拷贝的只是死的框架。Web2.0的应用环境能复制吗?版权的概念深入人心了吗?网上支付的模式成熟了吗?事实表明,互联网产业在中国仍然是边缘产业,中国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市值加起来还不如人家一个Google。

    毋庸置疑,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。Web2.0在传统门户网站眼里只是一种额外服务吸引人气和流量,在风险投资看来只是投机倒把的工具骗取钱财,在普通网民心中可能就是流氓软件+黄色图片+网站炒作。那么Web2.0为什么还要去傍大款?Web2.0干嘛不洁身自好?

    回过头来想想,Web2.0的这些新东西如果不去和商业化靠边,不去口水炒作凑热闹,积累一些技术、沉淀一些带有艺术色彩的精华,Web2.0真的是个好东西,譬如Wiki(电子版的百科全书)。当然,Web2.0也可能命中注定就是给互联网巨鳄当“点心”一口吃下的,譬如YouTube,被收购之际也就是被发现价值之时。(文/朱泉峰)

    链接一

    有不少人以为“Web 2.0”是一个技术的标准,其实这是个美丽的误会,因为Web 2.0只是一个用来阐述技术转变的术语。这个术语是由O'Reilly Media的Dale Dougherty和 MediaLive的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脑力激荡(brain storming)会议上提出来的。

    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处于复兴时期,有着不断改变的规则和不断演化的商业模式。而Dougherty则是举例说明——“DoubleClick是Web 1.0,Google AdSense 则是Web 2.0; Ofoto是Web 1.0,Flickr 则是Web 2.0”,而不是给出确切的定义和提出一个商业前景。同时O'Reilly Media、Battelle和MediaLive 在2004年10月启动了第一个Web 2.0大会。第二次的年会已在2005年10月举办。

    链接二

    早在1999年,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·杜拉克 (Peter F. Drucker)就曾指出当时的资讯科技发展走错了方向,因为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,是“Information Technology”里的“Information(信息)”,而不是“Technology(科技)”。若然单单着重技术层面而忽略了资讯的话,就只是一具空的躯壳,不能使社会增值。

    而Web 2.0很明显是通过参与者的互动: 不论是提供内容、为内容索引或评分,都能够使他们所使用的平台增值。通过参与者的互动,好的产品或资讯本着它的口碑,从一小撮使用者扩展到一大帮人,一但超过了临界质量,就会“像病毒一样广泛留传”

上一页


上两条同类新闻:
  • Web2.0生死劫:Blog东方洗礼 视频同门相残
  • Web2.0媒体潜力巨大

  • 关于我们 | 广告价目 | 本网价目 | 网上订报 | 合作加盟 | 友情链接 | 客服中心
    客服热线:18923862651 | 广告合作:18923862651 | 技术支持:0755-88846088
    Copyright © 2004 - 2023 07553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深圳报业网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